無論是港人還是遊客,都喜歡到長洲閒逛,感受獨有的小島風土民情。而於1931年落成的長洲戲院在結業26年,經首期活化後,以結合四大主題空間的文化園區重現,日前開始試業,讓人更深入地認識長洲的人文歷史。
有66年歷史的長洲戲院是本地保存最古老的戰前戲院之一,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長洲戲院文化園區位於戲院原址旁,分為四大主題空間,包括長洲文化館、啞鈴資訊中心、1931影棚、銀幕大笪地。張保仔洞是長洲最出名的景點,位於文化館內的天台就以張保仔帆船作佈置藍本,站在觀景台,可看到殘破的戲院原址、文化園區。館內還開設平安包工作坊、鑽木取火體驗、模擬考古沙盤發掘和瓦當拓印課程。走出文化館,抬頭一看是一幅大壁畫,繪有長洲小艇和數粒到長洲必吃的大魚蛋,極具地方色彩。
此外,在長洲戲院進行復修工程期間,發掘3000多件歷史文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中至晚期。在啞鈴資訊中心展出的是長洲或長洲戲院過百年歷史之手繪圖、文件紀錄如用具清單。中心更掛有由有「糖人Sugarman」稱號的杜煥為去年《竹藝飛躍》展覽所設計及製作的「飛天麒麟」。以長洲戲院落成的1931年所命名的1931戲棚,除了懷舊電影海報、舊式戲院售票窗之外,還有《唐伯虎與秋香》、《法律風雲》兩個香港電影經典場景和道具,讓人嘗試做戲的滋味。位於戲棚旁的10000呎大草坪是銀幕大笪地,架設了室外放映大銀幕,提供戶外空間舉辦音樂會或播放電影。
圖文:林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