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百年主教山配水庫羅馬式建築見證水務歷史

有一天,朋友突然問有沒有興趣去主教山,最初只覺得名字很耳熟,想不起是甚麼地方,上網看原來是前深水埗配水庫。其實在它開放參觀時曾預約導賞團,當時失敗了。最近再試試運氣,發覺除了導賞團之外,還增設了自助導賞,名額多了,終於成功預約。

前深水埗配水庫位於窩仔山,由於附近設有基督教教堂,故被稱為主教山。配水庫於1904年8月落成,至上世紀70年代末關閉。配水庫屬於1902年啟動的九龍重力自流供水計劃一部分,用作連接九龍水塘,將食水供應至人口迅速增長的九龍半島。工程包括儲水水塘、兩條集水道、接駁九龍半島的主水管,以及一個的配水庫。當年以約67000元的費用建成,約等如現時約6000萬元。

前深水埗配水庫呈圓形設計,以100條石柱支撐。 頂部是混凝土天花和以羅馬式砌法砌成的紅磚拱券。

一個建築物三種建築材料

走過約300級樓梯,未到配水庫入口,是被花崗石封了的配水庫隧道口,百年前水管的出入水位置。踏進配水庫範圍,看到拆卸工程時遺留的缺口,以及在配水庫內展示被拆下來的建築碎塊時,感覺有點心痛,這是不折不扣的逾百年古蹟,為何落得好像被炸彈炸過的痕跡,人為的失誤差點讓這個歷史見證毀於無知。

前深水埗配水庫是香港第一個以圓形築成的地下配水庫,水庫直徑150呎,深22呎6吋,底部和周邊牆身以石屎興建,中間則以磚砌拱門及石柱支撐着石屎頂部,最高水位可達主水平基準上77.7米。沿玻璃樓梯而下,就算未窺建築物的全貌,已覺得十分壯觀震撼。

鐵製靜水井有限制進水浮波閥的浮波上下浮動的位置和上下移動速度的功用。 到達配水庫前,會見到被花崗石封了的配水庫隧道口,是當年水管的出入水位置。

配水庫的建築方式與土耳其伊斯坦堡地下水宮殿拱形結構相近,100多年前,西方建築應用鋼筋混凝土並未普及,多以磚或石塊建設,然後砌成拱形,其後水務署在1952年加建了混凝土結構。配水庫內共有100條石柱,當中22條藏在水缸內,其餘78條外露,其中四條柱被毀。每條柱的基座為混凝土,其上為14塊花崗石,每塊花崗石表面粗琢並中部凸出,而拱券(arch)則用上紅磚,以羅馬式砌法砌成,再配以混凝土拱形天花。一個小小的配水庫已經用了三種建築材料。

配水庫內空間不大,不消一會就走到出口樓梯,樓梯旁除了橫放了一條12吋直徑出水管之外,還有位處入水口的垂直式鐵製靜水井,主要用來限制進水浮波閥的浮波上下浮動的位置和上下移動速度。在靜水井上方是二條12吋直徑水管,分別是進水管和溢流管。

石柱用了當時香港盛產的花崗石建成。 清拆工程拆毀20乘10米面積的天花板及4條柱,部分建築碎塊於配水庫內展示。

 

圖文:林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