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稱為中元節,即是民間所說的「七月半」、「鬼節」,佛教的「盂蘭盆」, 中華傳統對故去的親人有「事死如事生」的信念,廣府習俗要燒紙祭奠先人。農曆七月十四廣州城內及四鄉人們在屋前或路邊或樹頭燒衣(紙祭品)祭祖,追祭亡靈,故也稱「燒衣」。清袁枚(1716-1789)記:「粵人於七月半,多以紙錢封而焚之,名曰燒包,各以祀其先祖。」所謂「燒包」是指祭祖時焚化包封好的紙錢。在廣州天河區車陂村梁氏宗祠,舉行隆重的「擺中元」傳統習俗。
中元節來源於道教。道教以一月、七月、十月之十五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中元為地官,下元為水官,所謂「擺中元」,即是對掌管著天氣、收成和旱澇的地官用擺供案方式進行拜祭,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七月十四日中元節前後,廣州天河區車陂村「沙美梁」(即梁氏祠堂)張燈結綵,男女老少集結宗祠,舉行祭祀,欣賞祠堂的大供案。供桌上擺滿了各種精美手工藝品,有盤花、公仔、龍船、彩燈籠等,還有各式水果、糖果、糕點等,琳琅滿目,異彩紛呈。
乍一看,「擺中元」的手工藝品與七月初七「擺七姐」十分相似,細細看,還是有一些不同,「擺中元」不擺七夕必有的牛郎、織女及鵲橋,擺上車陂湧上的橋,河面有龍舟;「擺中元」沒有七娘梳妝盆,取而代之的是三件天官(賜福)、地官(消災)、水官(解厄)的上衣,三件衣服在供台後高高掛起,擺後燒掉祭神。而且,擺七夕過乞巧節是以女性為主,擺中元是男女都可做主。
車陂梁氏宗族「擺中元」的歷史據說有500年歷史,老人們依稀記得20世紀最盛大的一次「擺中元」活動是1935年,手工藝展品擺到了村口,沙頭湧邊還搭起了戲臺,請戲班唱大戲,岸邊擺集市,非常熱鬧。那年來了不少顯貴鄉紳,靚麗的家眷手戴成串金鐲,參與祈福的姑嫂也穿金戴銀,在祠堂站崗的保鏢還持著槍。後來,擺中元便沉寂了大半個世紀。直到2000年,村中的婦女們想恢復「拜七姐」(也稱「擺七娘」)和「拜中元」(也稱「擺中元」)等民間節慶活動。她們開始動手做些微型工藝品,那年頭,珠村擺七娘還未大張旗鼓,人們仍心有餘悸,沙尾梁的婦女們便想,按照傳統舊習俗,女性「擺七娘」不得進祠堂,只能在旁廳擺。有人便向村民建議,不如恢復「擺中元」,有男性參與,將自己做的工藝品擺上大祠堂。就這一轉念,車陂上百年傳統的「擺中元」習俗就恢復了。自此,擺中元風俗每年就大張旗鼓地在「沙尾梁」社坊展開。
車陂沙美梁每年「擺中元」供案,總會在當中醒目處置有一個大型門樓牌坊,門楣上大大的兩個字「安定」擺在最顯眼的位置,這是追根溯源,表明這裡的梁姓族人源出於中原的安定郡。安定郡於西元前114年設置,在今陝西、甘肅、寧夏三省交界處,歷來是外族人進犯中原的要衝地,大量的先民從那裡遷徙南下,八九百年前,其中一支梁氏族人來到車陂村,從此開枝散葉。飲水思源,當今梁氏宗族的發展是先祖繁衍的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奮鬥的結果。
車陂擺中元活動辦足七天。除了保留祠堂擺供案,還舉行拜祭儀式,開創了文化集市,有漢服巡遊等活動,晚間還在車陂涌恢復了放河燈。清代廣州歷史上還曾有「中元沿河皆放水燈」的習俗活動,意在照冥賑孤。如今在車陂涌,又出現了[清]倪鴻在《廣州竹枝詞》描寫的「月色淡黃煙淡綠,滿河都是放燈船」一景。
圖文 曾應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