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棚大師——伍槐枝視竹棚如藝術品書法靈感

搭棚是一門集工程學、力學和數學的技術,竹枝縱橫交錯,形成美麗的線條。對搭棚逾40年的老行尊伍槐枝而言,搭棚不只是屬於地盤,也是一件藝術品,「竹棚可以是建築工程的一部分,亦是藝術裝置。」而他更將搭棚工藝的特性放入他的書法中。

伍槐枝搭棚46年,對竹子的特性非常了解,任何難度都難不到他。

藝術感竹棚有挑戰性

在香港搭竹棚以建築工程為主,用來做藝術品很少。伍槐枝表示,撇除生計,搭棚可以說是一門藝術。「竹棚變化多端,每條竹子都有美感,互相穿插形成線條,充滿美感,可以搭建成不同形狀,圓形、流線型也可以。」伍槐枝最難忘的竹棚是於2016年在九龍灣零碳天地搭建的棚架,藝術成分超越他所有作品,而他是第一次搭建這類棚架,「竹棚由外國人設計,呈弧形的棚架線條很優美,獲得很多國際大獎,是我最滿意的作品。」伍槐枝笑說,與完成品比較,模型的外觀給比下去,「我對竹的特性瞭如指掌,而且製作前做了平水,加上紮作的力度,所以做出來的效果比模型優勝。」

伍槐枝認為只要了解竹的靈魂,就能發揮竹子的最大功效,為竹棚藝術品加分。「給我選擇,現在喜歡做具藝術感的竹棚,因為較有難度和挑戰,而且藝術品變化多,可以做出不同形狀,不會死板,做出來供人欣賞,很有滿足感,例如2021年在香港公園就做了一個流線型的竹棚裝置。」

蓋上白色外罩的零碳天地棚架具時尚感,藝術味濃,獲得很多國際大獎。 九龍灣零碳天地的棚架是伍槐枝最難忘和滿意的作品。

寫草書概念來自竹棚

1976年,23歲的伍槐枝由鄉間肇慶來港,跟着父親入行做搭棚工人。從沒有接觸過搭棚的他最初一個星期在30多樓工作,「當時真的很害怕,雙腳不斷地發抖。」八年後,伍槐枝當上判頭,更建立自己的公司,他自言,已分不清是責任感還是滿足感,每次下班後,一邊行一邊都會回望所搭建的竹棚,要確定竹棚是否安全,但同時亦對自己的棚架產生滿足感。

現在竹棚生意交由兩名兒子處理,閒時他愛寫書法、打高爾夫球。「書法學了10多年,寫草書為多。」伍槐枝說他用了竹棚靈活性的概念寫書法,字體會帶點狂野,卻不可胡亂地寫,「寫草書需要在特定的規格上加一些創意,但不可亂寫,因為書法是一件給人欣賞的藝術品,讓人看懂是大前提。」

伍槐枝學習書法10多年,以寫草書居多。

 

文:張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