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對香港的年輕人來說,去遊山玩水可能很輕車熟路,但去工作或創業卻是很艱巨的任務。
究其原因是香港年青人在一國兩制的香港生活,對內地的國情及法規瞭解不深,所以不敢去大灣區探險,而敢去的人卻要冒失敗的風險,付出的代價可大可小。
位居大灣區廣州至深圳中軸線C位的東莞,對搶人才特別不遺餘力,也特別重視搶香港的人才,而東莞有不少地方的政府或創科工業園設有孵化器,吸引各路人馬創業,確是年青人自我發展的一塊踏腳石。
在眾多的孵化器中,位於長安的「濱海灣港澳青年之家創新創業基地」,最近成功獲評為東莞市首批兩家市級「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之一,值得有志赴灣區創業的港青關注。
港青不但可以免費入駐濱海灣港澳青年之家創業,而且還有專家導師指點迷津。該基地的執行董事黃宏波(Terry)說,港澳青年之家是他和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創建,主要為港澳青年來內地創業服務。經過多方努力,2020年底,在東莞市政府及濱海灣新區管委會的支持下,濱海灣港澳青年之家創新創業基地順利成立。
基地建築面積共1500平方米,配備人性化智能辦公空間、共享空間,由專業團隊進行精細化營運,為來莞創業的港澳台僑青年提供「產、學、研」產業轉化升級、國際文化交流、一站式創新創業辦公孵化、港澳台僑青年實習及就業、粵港澳社團聯絡以及宣傳推廣等六大服務功能。
成立不到兩年時間,該基地共吸引120名粵港澳台僑青年落戶,首批進駐基地的62家企業,涵蓋電商、文創設計、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多個前沿領域。該基地現時仍有少量空間供港青加入。
「港澳台僑青年只要帶部電腦,就可以在這裏創業辦公。」黃宏波給港青一個好貼士:「我們可以協助港青開設公司、開銀行帳戶,基地設有免費辦公地方,有共同開放式現代辦公及會議室環境、活力健身室、網紅直播間、咖啡飄香的茶水部。企業進駐後,第一年可以免費使用所有配套設施,如果經營有成績,第二年可以續約。」
他說:「濱海灣新區臨近深圳,與廣州接壤,同時背靠東莞產業鏈。在這裏開辦企業,可以在東莞的虎門、長安、厚街、沙田等地找到合作廠家。建議港澳青年到東莞走一走,尋找發展機遇。」
他還透露好消息:「濱海灣新區推出了一些惠及港澳青年的政策,包括創業支持、個稅補貼等,港澳人才到濱海灣發展創立企業,最高可獲得約2800萬元人民幣,個人最高可獲得31萬元獎勵和15%個稅優惠。」
可以看到,濱海灣新區已編制出台「關於支持港澳人才在濱海灣新區創新創業的暫行辦法」,優惠扶持力度大大提升,拿出真金白銀「力撐」港澳青年到黃金內灣「創新及創業」。有興趣的港青可聯繫港澳青年之家總部或香港辦事處瞭解情況。期待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的「夢工場」可以加速科技、資金、人才等要素在濱海灣聚集轉化。
夢工場負責人花一年創業
黃宏波是較早一批到東莞創辦公司的香港人。2005年,其家族公司看中東莞的產業資源優勢,計劃在東莞建立生產基地。他回憶道,當時的交通很不方便,從香港到東莞要坐車三四個小時,東莞城市的配套設施也未完善。「創業初期較為艱難,這裏的生活方式和企業經營方式都要去適應。我們在東莞租廠房、招聘員工、從國外進口設備,籌備過程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但回頭看,一切都值得,因為工廠是公司未來發展的基礎。」
伴隨經濟轉型升級,東莞的傳統代工製造企業逐漸轉向做自主品牌。黃宏波創辦的運動品公司也進行了產業升級,打造了集研發、設計、生產、品牌和銷售於一體的產業鏈,目前該公司自主品牌銷售額佔比超過60%,產品出口到美國、歐洲、日韓等地區。
10多年來,他積極融入內地,不斷拓展事業版圖,2014年更舉家搬到東莞虎門定居,並於2020年創辦東莞濱海灣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以親身經驗協助港青在內地創業,少走岔路。
薄餅店主兼營工廠
35歲的陳志富(Alfa)是進駐濱海灣新區夢工場的其中一名港青。他在東莞長安的創業歷程也不是一帆風順,雖然幾經曲折,但也幫助他可以在灣區先立業後成家。
Alfa在美國讀完酒店管理後,曾經在西餐廳工作過一段時間,但餐廳結業被逼轉行去連鎖藥房打工,工作非常不穩定。
由於單身無牽無掛,Alfa於是到內地尋找機會,去過西安、武漢,最後在長安落腳。七年前他毅然租個幾百平方米的地鋪開餐吧店,主打足料薄餅,這類餐廳當時比較稀缺,於是便紮根長安,兩年前已經開了另一分店。但一場疫情,餐飲行業頓受打擊,他感到要多元化發展,得知濱海灣有港青創業基地,於是便進駐基地,與朋友合作,開設硅膠工廠,生產及銷售硅膠產品。
Alfa說,基地非但不收場地費用,還為他們的業務發展介紹對接的機會,所以他已確定今後留在灣區發展,因為在香港一定沒有這麼多機會。經過多年打拼,陳志富也覓到心儀的對象,將在長安安家。他說,在香港他根本沒辦法開餐吧及做生意,而現在,他的夢想正一個個變成現實。
圖文:戴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