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建設又有大動作,東莞常平將在常平火車站附近建設一個「香港城」,媲美「太古城」,集商務辦公、教育、休閒、娛樂於一身的大型城市綜合體,並全面引入香港的金融、法律、商務、醫療、文創和消費全產業鏈,目標是建設一個「莞港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先導區」。
這樣一個高質量的莞港融合新平台將從京九鐵路進入東莞東部,「香港城」項目面積達776畝,以常平火車站為中心拔地而起,至八月上旬,核心區及配套區土地及地上建築物徵拆工作已完成超98%。未來,香港的資金、人才、技術、公共服務等將借助這個平台快速導入東莞。
香港人對常平並不陌生,早年樟木頭由於接近香港,有不少港人在樟木頭置業,素有小香港之稱。距樟木頭只有一站之隔的常平,是東莞的鐵路樞紐,京九鐵路和廣梅汕鐵路在常平交匯,交通更為發達方便,漸漸取代樟木頭成為最多港人喜歡聚居的東莞鎮街。
即將大興土木的香港城,毗鄰廣深城際鐵路常平站及莞惠城際鐵路常平南站兩個軌道站點,北以天鵝湖路為界,南以站前西路為界,西以東興路為界,東以口岸大道為界。實施建設範圍約776.5畝,其中核心區建設範圍約442.5畝,包含核心商務區、回遷區及居住區;配套區建設範圍約334畝,主要包含居住區、學校、公園等。
香港城項目不但已列為常平鎮頭號工程及市政府重點工程之一,也是廣東省重點工程之一,因此徵地工作推進順利,至今已徵收776戶2165間,完成率98.63%,規劃編制工作也已基本完成。
項目建設的進度時間表亦已確定為「一年能動工、兩年初建成、三年見成效」,計劃今年內完成控規調整、核心區徵地拆遷、落實用地指標、首期項目用地招拍掛等工作,力爭首期405畝規劃土地年內動工建設。
香港城將定位為TOD項目,意思是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因為TOD綜合開發已成為東莞樓市與城市發展的主旋律,東莞提出要建設55個TOD站場,其中10個項目屬重點推進,包括東莞火車站、東莞西站、虎門高鐵站、常平站「香港城」等,東莞TOD可謂進入集中爆發期。
「香港城」的前世今生可謂幾經波折,早在2017年的一份規劃文件中,香港城項目就已初顯雛形。香港城的前身只是「常平站商貿服務區」項目,是寫字樓、大型商場、住宅等的大型綜合項目,定位為常平的「太古城」。
早年,隨着外商投資放寬,以及港台、深圳等地區製造業升級,常平憑借先天的「京九第一鎮」區位交通優勢,承接了發達地區生產性服務業的轉移和溢出,形成了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雛形。但由於服務外包產業的規模普遍較小,難以形成較為集中的產業集群,常平的產業規模未能更上一層樓。
直至2021年,常平GDP突破400億元,經濟總量穩居全市第一方陣。未來五年,是常平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五年,力爭到2025年GDP達500億元,這意味着常平將圍繞TOD全力建設成為東莞城市副中心,重拾常平東部產業園片區中心的發展勢頭。
常平擁有兩個大型鐵路貨場,年貨運能力達250萬噸,國際集裝箱可以編組直達鹽田港,「東莞常平號」中歐班列實現常態化運行,是珠三角的重要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
在東莞全域納入深圳都市圈後,已明確了都市圈內各城市、各節點的發展方向及產業分工。常平作為深圳都市圈的重要節點,被賦予的新使命是「建設智能製造高地和現代產業新城」。
不過,常平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21世紀初,常平曾提出利用火車站,發展大京九物流和糧食倉儲業,然而隨着原設在常平的東莞站搬至石龍,原東莞站更名為常平站後,常平的產業不再突出,經濟也隨之退步。起起伏伏幾十年,常平的產業基礎和產業發展方向是甚麼?還能不能以發展房地產、商貿和打香港牌為主,這些都需要作深刻細緻的調研及梳理。
有專家指出,既然稱為「香港城」,那常平與香港之間有何協同機制,一個鎮又如何跟香港去談協同發展,這一系列問題都需要深層次思考和提前謀劃。
大灣區的建設不斷有大項目推出,有利於香港各界通過各種途徑參與。在深圳有前海與香港的深度配合,在東莞則有多個TOD項目,香港有哪些行業可以利用目前政策的優勢,在疫情的危機中找到新的商機,值得期待。
TOD是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的縮寫,TOD項目開發模式也就是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其中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火車站、機場、地鐵、輕軌等軌道交通及巴士幹線,然後以公共交通站點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鐘步行路程)為半徑建立中心廣場或城市中心,其中包括住宅區、商業區、寫字樓等建築物,其特點在於集工作、商業、文化、教育、居住等為一身的「混合用途」,使居民和僱員在不排斥小汽車的同時能方便地選用公交、自行車、步行等多種出行方式。
TOD的概念源起上世紀90年代,由一位名叫彼得卡爾索普的美國人提出,他對多個國家現有開發模式理論進行總結,形成一套新的理論系統,也就是現在大家常說的TOD。這也就不難理解,為甚麼發達國家TOD運營水平要超越中國一大截,畢竟早在30多年前,這個概念就已經落地並實行。具體可以參考紐約曼哈頓新世貿中心、東京涉谷等知名地標。
TOD項目開發模式最典型的就是地鐵站附近建住宅商業綜合體,因此也稱為「地鐵上蓋房子」,這種TOD就是在地鐵站上加建成一個綜合體:地下修地鐵,地面修車庫,住宅或商業辦公修在離地10米以上的結構層之上。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TOD項目不一定只有地鐵,現在連公交、城軌等公共交通工具,都有可能成為TOD,同時還要兼顧產業、居住、教育、商業等復合業態。
香港城項目幾乎位於木棆村轄區內,木棆村原有蕭氏宗祠一間,有300多年歷史,因日久失修而坍塌。1996年,蕭氏海內外宗親倡議捐資重建新祠,於1998年歲次戊寅秋新祠落成。新蕭氏宗祠位於村的中部,座西北,向東南,遙對筆架寶山,佔地500多平方米,縱深40米,寬12.6米,合0.76畝。祠連三進,二、三進分擁二三層樓。宗祠仿新型建築和古代建築相結合,古色古香又兼有時代美感。檐角高翹、赤柱典雅,脊頂龍蟠鰲峙、壁畫彩綴神傳、佈局獨特,氣勢不凡。而宗祠大門聯則寫上三章佐國,八葉傳家。
文:戴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