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考古杏仁餅(下)

肉心杏仁餅被軍長一咬成名,商宦友好紛紛要求代造,蕭友柏覺得臉上貼金,一於來者不拒,且分文不收;自清亡之後,像蕭家這些前朝遺民,家道破落,苦無生計,但對外仍要充撐,他從來不事生產,只好終日坐困愁城,唉聲嘆氣。

侍妾中有一個名叫林大姑的,和潘雁湘交好,也有點商業頭腦,便和正妻商量,暗地裏向求餅的友好收錢,到後來石岐大廟下有戲院開業,林大姑發動婢女拿到戲院門前叫賣,銷情一發不可收拾,賣得供不應求,本來被蒙在鼓裏的蕭老爺一天路過大廟,看見林大姑在叫賣肉心杏仁餅,不禁勃然大怒,一巴掌把杏仁餅掃到地上,就扯着林大姑回蕭府,得知一家女人作出這些有辱家聲的事,不禁老淚蹤橫,這時湊巧去了廣州唸新學的兒子回來,了解始末之後,認為父親不應抱殘守缺,新時代要有新思維,賣杏仁餅不但可以幫補家計,更是家族的一條新出路。友柏經過一夜深思,決定接受現實,任由家中一眾女性主理業務,潘雁湘負責製作(後來被尊稱為三家),林大姑專職銷售;他覺得軍長曾寫下「齒頰留香」四字,齒和頰都是咀的一部分,就將家中變為造餅坊,改名為「咀香園」,這就是咀香園杏仁餅的由來,那是1918年的事。

1935年,黃結新在清平直街創立澳門第一間咀香園餅家,出售正宗肉心杏仁餅,上世紀60年代,輾轉交到姪兒黃永昌接手,他自己在香港北角英皇道設店,業務交由女兒黃笑儀經營,究竟黃結新和蕭友柏、潘雁湘、林大姑等人有甚麼關係?老鴨一時找不到資料,現在分為中山、澳門和香港三家,都號稱是正宗。

時至今天,杏仁餅除了外形沒變之外,餅餡已變化多端,有加了杏仁粉的,杏仁碎的,有素的,更有炭香的。生產杏仁餅的名店林立,除了三家咀香園,還有鉅記、禮記、英記、榮華、奇華等等,在手信市場上,互爭一日長短。

 

老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