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街頭小吃,是低下階層的至愛,既便宜又可填飽肚子而美味,不過現在除了糖砂炒栗之外,其他都不會發牌,手推車熟食已經式微。
先說狗仔粉,是香港以前一種非常流行的街邊粉麵,它究竟是甚麼?為啥叫狗仔粉?有人說因為粉仔一條條的好像狗仔尾巴而得名,又說是抗戰時期的窮人恩物,其實全都錯了。
香港戰後初期,大量難民湧到香港,當時物資短缺,經濟環境甚差,人浮於事,不要說一家人流離失所,連基本一天兩頓都成問題,不少救濟機構如教會等就向貧民派發麵粉奶粉餅乾等食物,有些傳教士直接將麵粉拌水加鹽造成簡單的麵條送給窮人,同時籍此宣教,這些便叫「救濟粉」,有些小販購買了這些粉麵條,煮成湯粉,做法只是一大鍋用湯煮著一段段麵條,而湯水因為麵粉的關係,比較濃稠,粉的口感較黏口結實而裹腹,有點像上海粗麵。
用甚麼來做湯底?不外收集了街市打烊近乎扔掉的東西,如賣剩的骨頭、蔥頭蔥尾、薑皮、菜莢、冬菇蒂作材料,當然少不了大量味精,但是最畫龍點睛的就是豬油渣和大頭菜,十分惹味。當年不但製作衛生條件差,食具清洗上,碗筷都很骯髒,然而普羅大眾為求一飽,對這都視若無睹了;那時平民教育水平不高,以訛傳訛,「救濟粉」就因粵語諧音變了「狗仔粉」,慢慢竟然成為一種食制。
五分錢一小碗,一毛錢一大碗,蹲在行人路旁污水溝邊,熱燙燙的捧著,呼嚕呼嚕的吃起來,那種特殊享受,至今難忘。
老鴨